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返回首頁
  • 首頁
  • 雙橡課程 
    • 寒假|美國 HTH 計畫
    • 暑假|芬蘭計畫
    • 暑假|波士頓計畫
    • 全年|七大能力
  • 影響力行動 
    • STW 挑戰賽
  • 專欄文章
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• 創立故事
    • 雙橡哲學
    • 雙橡教法
    • 校園大使
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• 聯繫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雙橡課程 
      • 寒假|美國 HTH 計畫
      • 暑假|芬蘭計畫
      • 暑假|波士頓計畫
      • 全年|七大能力
    • 影響力行動 
      • STW 挑戰賽
    • 專欄文章
  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  • 創立故事
      • 雙橡哲學
      • 雙橡教法
      • 校園大使
  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  • 聯繫我們
    向 雙橡 Line@ 詢問
    broken image
    broken image
    返回首頁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雙橡課程 
      • 寒假|美國 HTH 計畫
      • 暑假|芬蘭計畫
      • 暑假|波士頓計畫
      • 全年|七大能力
    • 影響力行動 
      • STW 挑戰賽
    • 專欄文章
  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  • 創立故事
      • 雙橡哲學
      • 雙橡教法
      • 校園大使
  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  • 聯繫我們
    • …  
      • 首頁
      • 雙橡課程 
        • 寒假|美國 HTH 計畫
        • 暑假|芬蘭計畫
        • 暑假|波士頓計畫
        • 全年|七大能力
      • 影響力行動 
        • STW 挑戰賽
      • 專欄文章
    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    • 創立故事
        • 雙橡哲學
        • 雙橡教法
        • 校園大使
        • 媒體報導
        • 聯繫我們
      向 雙橡 Line@ 詢問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追隨生命的北極星 我為什麼辭去BCG管理顧問,投入教育創業

      · 親子天下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文章出處:親子天下 / 翻轉教育 - 追隨生命的北極星 我為什麼辭去BCG管理顧問,投入教育創業

      雙橡海外教育創辦人林竹芸,台大畢業後在全球前三大管顧 BCG 擔任顧問,就職期間公司還送她去美國名校 MBA 進修,而後轉調舊金山工作。走在國際商務人士的道路上,她一直被內心的聲音召喚:「你為社會的某個領域帶來價值了嗎?」過去3年,每年夏天,她用自己的年假和當年的大學同學一起,帶著台灣的高中生去芬蘭學習,她希望自己曾經經歷的感動,也可以分享給更多人。2020夏天,她辭去讓人豔羨的工作,投入創業未知路,「我對社會有什麼貢獻?」在這條路上她找到答案。

      「怎麼會下定決心離職做教育?」朋友瞪大眼睛、滿臉吃驚。

      第一次見到這表情,我以為是朋友反應過度,直到相同的反應越來越多,我才意會過來,離開跨國企業,去設計高中生課程,在大家眼中,就像讀完六年醫學院、做完兩年住院醫師的醫生,回到高中當老師,教人體的奧秘。

      大概因為離開的是 BCG(Boston Consulting Group 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),這間全球前三大的管理顧問公司,每年在台灣只收1到3人。但我只是希望,對得起10年前對自己的承諾「做一個以自己為榮的社會的一份子!」

      2020年9月站上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的講者台,我在心裡跟自己說:「你對得起自己了,你慢慢成為能貢獻社會的人了。」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 在2020年親子天下教育年會,第一次公開分享專案式學習可以如何用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。親子天下資料照

      為什麼升遷加薪,我卻愈來愈迷惘?

      「為什麼『貢獻社會』比起在企業內升遷打勝仗更吸引我?」是芬蘭影響了我。在芬蘭當交換學生的那一年,我找到我的人生意義。

      芬蘭是地廣人稀的小國,左鄰瑞典,右鄰俄羅斯,兩者都曾攻佔芬蘭,比人口,芬蘭比不過瑞典、俄羅斯,所以芬蘭深知「教育」是她唯一的路,透過教育讓每一個芬蘭人都能為社會不同的角落帶來貢獻。

      社會學家清楚社會脈動,可以提出有意義的建議,野外嚮導熟悉求生技能,可以帶領眾人在森林中存活數月⋯⋯即使人口再少,當人人都能貢獻一點什麼,國家就強壯了,而且不分工作,人人都會以自己為榮,因為人人都有投入,是我們,一起讓社會變得更好。

      我跟自己說,希望我也做個以自己為榮的社會的一份子,在社會的某個角落,某個我想投入一輩子的角落,創造價值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 在芬蘭的觀光學教授教會我「商業活動能為社會帶來金流,金流能帶來改變」,讓我下定決定要回台灣鍛鍊自己的商業能力。林竹芸提供

      從芬蘭回來後,我像是啟動了全新的人生羅盤,竭力地鍛鍊自己,總覺得我得更有能力,才能為別人做點什麼,哪裡學得多,我就往哪去,工作時數長,工作強度大,我都耐得住。

      當我越來越會做事,卻發現自己離初衷越來越遠。

      某次凌晨在電腦前工作,我問自己「你這麼努力到底是為了誰?」腦袋的一片空白,吞食了我,我感到羞愧,從芬蘭回來的我到哪裡去了?四年前,這份自我懷疑到達了臨界點,那是我第二次在 BCG 收到升遷通知,一道而來的還有公司給我出國唸書的全額獎學金,同事的祝賀此起彼落,我的內心卻茫然無措,我告訴自己「你可以的,給自己兩年的讀書時間,你會找到你能帶給社會什麼的!」

      追求夢想,有如大霧中涉水

      四年後,我帶著人生的答案回來了,我找到我在教育上能貢獻的地方。 

      帶回來的還有國外「專案式學習」的方法,不只是芬蘭的,還有美國的;帶回了全球教育專家的知識見解,不只分享在親子天下,也融進我的課程設計,影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;我還帶回了我在國際職場看見的世界趨勢、人才需求,用擬真的專案,讓學生開始有畫面感地勾勒自己的未來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帶台灣學生去芬蘭,近距離觀察芬蘭老師的教學方式,慢慢掌握帶出學生自信心的方法。林竹芸提供

      十年了,從一個懷抱夢想的學生,成為一個打造夢想的大人。

      找人生的方向就像在大霧中涉水渡河,看不見對岸,也看不清去路,唯一見得著的只有腳邊三尺的水域。未知總是令人恐懼,原地踏步又令人恐慌,希望我的探索,能給在找路的同伴們一點勇氣和靈感,包含在探索的學生們,希望你們別怕,大人也會徬徨,大家都在找屬於自己的路,我們都有機會找出屬於自己的路。

      階段一:勇敢踏出第一步,哪怕它看起來不全然相關

      最難的是「第一步」,看不見終點,讓人不敢向前,雖看得見離自己最近的幾塊石頭,但誰知道哪塊石頭離終點更近呢?我想說的是,別怕選錯,先踏上身邊最能踩穩的石頭,那怕它看起來不全然相關。

      四年前,當我深感困頓,我踏出的第一步是「出國念企管碩士」,校園是探索最好的場域。

      來到校園,我好奇地踏上每顆看得見的石頭,成了最不像商學生的商學生,當同學在修財報分析,我在哈佛教育學院修高中教育。當同學去聽 EF(全球最大的留遊學機構)在 MIT 的徵才說明會,我也去,但走出會議室,同學說:「這份工作還行」,我說:「我找到可以帶學生去芬蘭學習的方法了」。

      當同學去 MIT 資工學院學寫程式,我去 MIT Media Lab 找教小朋友程式邏輯(Scratch 程式設計)的教授學習如何設計能啟發創造力的學習體驗,開始設計起我的課程,籌辦起第一場帶台灣的高中生去芬蘭學習的海外營隊。當同學暑假去大公司實習,我帶著台灣的學生去芬蘭上課,一邊觀摩芬蘭老師教學的精髓,一邊把看見的心得寫成文章,意外地開啟了親子天下駐外記者的生涯,三年來採訪了多位歐美教育專家,成為了我做專案式學習的理論基礎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MIT Media Lab 的 Scratch 程式創辦人 Mitchel Resnick 教授是我在專案式學習的第一個啟蒙老師。林竹芸提供。

      從2017年暑假第一次籌辦芬蘭暑期學校,到去年第三次帶學生去芬蘭,我們好像不再是海外營隊,慢慢變成一種類似學校的組織,一個專做專案式學習的學校。從一開始以芬蘭老師的專案為主,到後來以我們帶學生做跨國研究的專案為主,甚至開始和芬蘭國家議會的教育智庫談合作,如果沒有新冠疫情,今年的學生就有機會採訪芬蘭國家圖書館的策劃人了。一步步地,我們試著把專案實作的理念帶到香港、帶回台灣,結合新主題,設計更擬真的專案。從沒想過,一步步走來,會走這麼遠。

      回頭看,每一次雖然都只跨出一小步,但每一步都撥開一小團迷霧,漸漸地,不再怕了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在學生研究完芬蘭圖書館之後,帶學生製作紀錄片,用來說明他們心中理想的台灣圖書館設計。林竹芸提供

      階段二:聚焦出一個方向

      踏出的腳步越多,越看得清前方有哪些石頭可走,但左一步、右一步,不見得有向岸邊靠近。我想說的是,當自己對涉水不再恐懼,就是時候找方向了。

      日本有一個詞叫 Ikigai(生き甲斐),最接近的中文翻譯是「生之意義」,就是找到一件能在早上把你喚醒的使命,照 Ikigai 的定義,這件事情符合四個條件:世界需要你做、你做得好、你喜歡做、做可以養活自己。

      找到自己的 Ikigai 就像找到自己的北極星,它能指出「對岸」的方向,尋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需要契機,也需要思考契機中的啟示,回想起來,我曾遇過三個重要契機:

      第一個契機是在哈佛教育年會上,遇到恩師羅伯・李奧登教授(Rob Riordan),李奧登教授是HTH(High Tech High 一所全部採用專案式學習的高中)創辦人之一,20年前創校的時候,他們啟用的老師全是非教育背景的業界人士,教授笑著說「這樣設計出來的專案最貼近真實」,是教授給了我信心,讓我相信這件事我有機會做得好,這世界也有可能需要我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在哈佛教育學院前跟李奧登教授合影,留影前我們在圖書館的餐廳討論 HTH 的專案設計方法。林竹芸提供

      第二個契機是在 MIT 跟 Minerva (一所全球關注的未來式大學)合辦的課程設計比賽,我看見 Minerva 要求參賽者,對課程設計要結合業界、創業界對人才的期待,讓我注意到這所新式大學的典範,沒有忽略學生仍需踏入社會的事實,也並未將自己視為職業訓練所,而是重視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、勇於嘗試的勇氣、臨機應變的反應。它讓我看見業界需要的人才能力跟教育的本質一脈相承,也讓我看見具備業界經驗的人,在教育界有潛在價值,更讓我相信這是「世界需要的」,至少已經是美國教育界需要的。

      第三個契機是看著自己設計的專案課程對學生帶來的影響,不論是看著他們雙眼炯炯有神地開始辦起校外活動,還是看著他們抱著夢想走進大學,結合不同科系的課程(例如:商管結合農業推廣)設計出自己的旅程,就像是看見自己的理念有人傳承,一起為社會創造一點價值。漸漸地,我發現我不再是當年在芬蘭觀課的旁觀者,我開始成為專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師,而這是一件「我喜歡做」的事。

      當北極星的光芒逐漸聚攏,在同一方向的河面,也越發清晰,我看見水中有好多條路可走,有些要繞長一點的彎,但能看見更多風景,有的更快靠岸,可以邁向全新的旅程,究竟要走哪條路?

      階段三:選出最適合當下的路

      兩年前我從 MIT 畢業,轉調到 BCG 美國舊金山辦公室,原先的路並未中斷,我仍是親子天下的駐外記者,在寒暑假從 BCG 請假回台灣,帶學生做專案。從 MIT 畢業前,我問自己「想何時全力投入?」我問自己,也問前輩,答案眾說紛紜。慢慢我發現這世上沒有人能給你「關於你人生的答案」,只有你能幫自己找答案,當然,也需要一些契機。

      這次的契機,是2020年初對史丹佛比爾・柏內特教授(Bill Burnett)的採訪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採訪史丹佛大學的柏內特教授,讓我下定決心要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。林竹芸提供

      柏內特教授是國際暢銷書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的作者,也是史丹佛大一新生熱門選修課「人生設計課」的教授,那天才聊10分鐘,我就發現答案再明確也不過了。

      「不同人生階段,需要不同的設計」、「不要限縮自己在一種版本的人生」、「你要清楚自己有的選項,根據情境選擇當下最適合你的」、「每個人都希望過著有意義的人生」,教授說的話一句句打在我心上。人生有很多種活法,不同版本的活法適合不同人生階段和不同情境,只有自己知道哪一種版本最適合當下的自己。

      10年前的我,大學畢業,初出茅廬,所知甚微,在 BCG 鍛鍊,建立專業技能,合情合理。10年後的我,有了新的生命重心,人生的意義也從寬泛的「對社會有貢獻」變為「鑽研如何透過教育讓下一代的孩子能面對未來的世界,成為有能力而幸福的人生主掌者」,現在的我,有想投入的領域,有基本的經濟基礎,我準備好了。在那個當下,我心中浮現我跟學生說過的話「要知道自己是誰,想往哪去,該採取什麼行動。」

      我想起那群眼睛閃閃發亮的學生,他們透過眼神告訴我,他們相信這世界什麼事情都有可能,他們願意盡力一試,他們也怕理想終有夢醒的一天。我們總期待「懷有夢想的學生」一定知道路要怎麼走,但任何走過的大人都知道,這談何容易,我們都知道長大的過程中「現實」是怎麼取代掉「理想」的位子,但是,我們可不可以不要認輸?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▲帶著已經升上大學的雙橡校友們做專案研究,慢慢地陪著他們成長,看著他們邁向各自的方向。林竹芸提供。

      正因為長大後的我們走過,成為大人的我們才更有機會找到方法,讓現實跟理想平衡,找出真正有永續性的 Ikigai(生命意義),沒錯,有永續性的。欠缺長遠計的理想,是高風險的,但是思量過眼下的腳步去邁進的理想,是風險可控的。

      如果踏上這條路的我,能給孩子們一點信心,讓他們看見學習和鍛鍊,是為了讓自己更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,活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,我們是不是有機會,看見更多人在社會中不同的角落貢獻一己之力?

      如果走過這條路的我們,能給需要的人多一點點指引,幫助更多孩子獲得思考的能力、實行的勇氣,我們是不是就有機會,看見更多「懷有夢想的學生」踏實地追求他的理想,成為「打造夢想的大人」?

      那個畫面,是我期待看見的,在下一個十年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雙橡創辦人結合自己做 BCG 管理顧問的經驗、哈佛教育學院 See Think Wonder 的理論設計各式雙橡課程,包含芬蘭暑期學校、香港寒期學校、亞馬遜企業策略營、商業世界實作營等,讓學員在實作中,看見自己的能力、看見同儕值得學習之處,也看見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。同時,雙橡創辦人帶著過去的學員們,開始創造人類社會的各種可能,讓下一代看見如何結合務實和理想,讓理想的實現變得可能,例如打造 See Think Wonder 思考挑戰賽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,透過雙橡學院全體師生的力量付諸實踐,讓世界看見有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又有行動力的下一代社會人才,已經在世界中的某一角落開始崛起、塑造新的社會樣貌,帶著人生的意義感前行。

       

      訂閱
      上一篇
      Gather Town 台裔創辦人母親甘恩慈專訪|當孩子準備好,父母該給的就是支持
      下一篇
      伍斯特理工學院專訪:用 PBL 學會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
       返回網站
      頭像
      取消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      全部接受
      設定
      全部拒絕
      Cookie 設定
      必要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      分析性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      偏好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      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