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竹芸(親子天下專欄作家/雙橡創辦人)|文章出處: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/翻轉教育
受訪者:莎拉・費恩(Sarah Fine)
現任:High Tech High 教師培育計畫總監、哈佛教育學院兼任講師、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育研究兼任講師
經歷:葛威梅爾教育獎 (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) 得主、《尋找深度學習》共同作者
學歷:哈佛大學文化教育博士、哈佛大學教育政策碩士、哈佛大學英語文學學士
求學路上一路順遂,以優異成績一路讀完哈佛大學,又在哈佛拿下碩士和博士的莎拉・費恩(Sarah Fine),是 2021 年的葛威梅爾教育獎得主,這歷史悠久的教育獎,已有 34 年歷史,只頒發有機會為教育界帶來巨大改變的學者,她這次得獎的研究,來自她從小就有的疑問:讀書只是為了成績嗎?沒有讀書的壓力,就不會進步嗎?
費恩和哈佛副教授瑪塔(Jal Mehta)花了六年時間,深入研究 30 所長期為大眾讚揚的美國高中,希望從中找到理想的學習樣貌。這套研究結果,被撰寫成書《尋找深度學習》,也被分享在多個 TED 演講。他們發現精心設計的課程,搭配學校行政的配合,能帶給學生豐沛的知識、能力,又能讓學生從中認識自我,找到學習的動力、創造的動力,這樣的學生不只能順利進入大學,在大學的學習表現也相當出色,費恩強調這不只是深度學習,而是強效學習,以下是專訪的精華內容:
Q:是什麼原因讓你開始研究深度學習?
A:我們稱真正有意義的深度學習為強效學習(Powerful Learning),它會讓學生不由自主的想參與更多,腦中會不斷衍生新的想法,還能創造新的東西,這過程學到的多半能歷久彌新。
這跟我小時候的學習大相徑庭,我從小在波士頓的郊區長大,爸媽對我期望很高,送我到最好的學校讀書,同學都來自於富裕家庭,學校期待我們盡全力考到滿分,爭取進好大學,雖然不是每個科目都如此,但死記硬背、競爭、升學的壓力瀰漫整個學校,我不斷感覺到拿高分才是重點,沒人在意我們是否真的學到東西,但白領階級的工作,不是很需要靈活的頭腦嗎?這種要求學生聽話,只求記憶的學習,是不是有問題?我在哈佛讀研究所,就是想研究到底怎樣的學習才是有趣、讓人想投入、又能學到東西的。
研究的越久,我越發現強調記憶的舊方法,無法讓下一代具備能力去面對複雜的問題,包含氣候變遷、國際政治動亂,年輕的學生們是未來的希望,但學校培養他們的方式卻是背道而馳,這也是全球都有的教育現象。
Q:你們研究出理想的學習是什麼樣子的?
A:我們研究的 30 所學校中,傳統公立學校、國際學校等,都曾看到過強效學習,我們總結出強效學習應該同時達到三點:
(1)精熟(Mastery):深度理解,能掌握學到的,甚至應用出來,包含知識與非知識的學習,許多優秀的公立學校都能做到這點。
(2)自我(Identity):能看到所學與自己的關係,甚至從中看到自己未來的樣貌,像是成為小說家。這是多數學校缺少的特質。
(3)創造(Creativity):懂得創造價值的概念,也善於創造有價值的事物,包含對社會有價值的,像寫出研究報告,寄給市政府參考。
第一點「精熟」已經是很普及的思想,多數老師都知道能學以致用才有意義,也有很多好方法來實現,但真正讓學生產生熱忱而全心投入,則需要後兩點。
第二點「自我」包含學生在學習上可以有選擇權,能做自己在意的事,能看見現在做的,會如何幫自己邁向未來想成為的樣子,這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認識自己、容許學生用不同的步伐學習,這是最難做的一點,加上各校都有資金、時間、授課進度的限制,加上行政流程不一定能配合,因此很多學校做不到這一點。
第三點「創造」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生產者,不只是接收者,我們要為身處的社會創造價值,明白怎樣的事物具有價值。專題式學習很容易結合到以上三點,但不是唯一的方法。
Q:你提到專題式學習不是唯一的方法,還有哪些方法呢?
A:很多,關鍵不在任務本身,而是這設計是否同時具備上述三點,例如寫小論文,假設學生研究的主題是「什麼情境政府需要雙語文件」,將結果寄給市政府參考,改善雙語文件的設計,這就既鍛鍊到寫作、研究,也讓學生看見自己的貢獻跟社會的連結。小一點的任務,像是讓學生寫一整年的日記,也能鍛鍊寫作、反思,從中認識自己,也留下了有益的紀錄。會特別提到這點,是因為並非所有專題(Project)都能達到強效學習,有些專題只著重創造,少了精熟跟自我的元素。
Q:要包含「自我」並探索職涯可能,老師不一定知道這麼多行業,要怎麼幫學生拓寬眼界呢?
A:High Tech High 的做法是:Mirror(鏡子)、Window(窗戶)、Sliding Door(滑門)。
Mirror(鏡子)象徵映照自己和家人,了解自己的興趣、認識家人的職業。透過訪談家人,了解不同的工作性質。Window(窗戶)象徵往外看,透過實習、旁觀、聽其他同學家人的生涯故事、看文學作品、看影集等等,來認識不同職業。有學生看《實習醫生》的影集後,開始對護士、泌尿科醫生的職涯感興趣,這時老師可以跟學生說「很好,讓我們來看看人家是怎麼走上這條路的」,即使老師不知道答案,能引導學生去找答案、引薦能提供答案的人也很好。Sliding Door(滑門)象徵推開障礙物,例如學生想做都市設計工程師,但家人、朋友身上找不到參考例子,這時如果能幫學生找到資源、了解邁向相關職涯的路徑,知道可以採取什麼行動,把想法寫下來,透過書寫讓模糊的想像越來越真實,這些都對學生很有幫助,老師不需要無所不知。
Q:台灣的自主學習、特色課程,似乎都有機會成為強效學習,學生和老師可以做些什麼嗎?
A:我很驚艷於台灣的創舉,美國想改變的老師,經常受限於體制制度,課內的時間也不夠,每週三小時是很理想的時間長度。
我會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很在意,但一直沒機會做的議題,設定最終目標、階段目標,訂立時程表,讓整個過程是連串的系列性活動,找高品質的參考樣本,敦促自己提高品質,盡量找個導師(mentor)給自己階段性的反饋,互相討論,回顧自己學到了什麼。小心別讓評分影響學生的動機,評分難免會讓學生想照遊戲規則走,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學到什麼、從中更了解自己,找到未來的方向,才是有意義的學習。
文章出處:親子天下 / 翻轉教育 -【大師專訪】 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
作者:林竹芸|雙橡教育創辦人
雙橡致力於讓學生掌握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和行動力,找到人生的北極星。
雙橡創辦人結合自己做 BCG 管理顧問的經驗、哈佛教育學院 See Think Wonder 的理論設計各式雙橡課程,包含芬蘭暑期學校、香港寒期學校、亞馬遜企業策略營、商業世界實作營等,讓學員在實作中,看見自己的能力、看見同儕值得學習之處,也看見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。同時,雙橡創辦人帶著過去的學員們,開始創造人類社會的各種可能,讓下一代看見如何結合務實和理想,讓理想的實現變得可能,例如打造 See Think Wonder 思考挑戰賽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,透過雙橡學院全體師生的力量付諸實踐,讓世界看見有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又有行動力的下一代社會人才,已經在世界中的某一角落開始崛起、塑造新的社會樣貌,帶著人生的意義感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