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竹芸(雙橡創辦人)|親子天下專欄
「專題式學習」近年來成為全球教育界的熱門關鍵字。但到底該如何設計「專題式學習」跨域課程?如何評分?已有18年經驗的美國聖地牙哥High Tech High共同創辦人,獨家為台灣老師大解密。
▲ 羅伯・李奧登。截自 High Tech High Unboxed YouTube頻道
High Tech High(HTH)是美國一所完全用專題式學習(Project-Based-Learning, 簡稱PBL)教學的學校,同一體系包含高中、國中、國小,共13所分校。2000年創立以來,已經有18年經驗傳承,曾被比爾蓋茲讚譽為「每一個美國小孩都為之嚮往」的創新學校。
「HTH 畢業生最大的不同是:他們不畏懼跟大人對話、他們更珍惜大學的 office hours(談話時間)、更常組讀書會,因為他們知道『我為什麼在這裡(學校)』。」
李奧登講起 HTH 的畢業生,兩眼閃著自信的光輝。「教孩子學會成長」是他不斷重複的關鍵句。
近年來,「專題式學習」成為全球教育界的熱門關鍵字。但少有學校,像 HTH 這樣乘載著18年的經驗、培養出15屆畢業生,第一屆學生已進入社會,成為最早一批21世紀人才。從高中、國中到國小,HTH 的13所分校,實踐著成熟的專題式教學法。
▲ 羅伯・李奧登提供
李奧登說,「如果台灣想學,我很樂意把所知所能,都分享給台灣」。李奧登已經向全球超過33個國家講解過這套做法,他更一手創立 HTH 教育研究所,打造出全球第一間「前院有高中,後院有師專」的混合場域,讓教育者邊攻讀研究所,邊在 HTH 實習演練。
跟我們碰面後,李奧登引著我們,緩緩走向大廳一側安靜的角落,牆上一片翠綠的植栽,透出從容祥和的氣息,跟白髮朱顏的李奧登,宛如同一旋律的序曲,李奧登親切的問,「所以,這個故事,該從哪裡說起?」
Q:18年前沒有太多人重視 PBL(專題式學習),為什麼 HTH 覺得做 PBL 很重要?
A:美國過去50年來最大的教育問題是學習冷感(disengagement)。美國學生總問,「我為什麼要上學?」「我為什麼要努力?」
我們教育者看見「教育」能為學生爭取經濟獨立的門票,成為社會需要的人,自食其力,所以我們鼓勵學習,但學生看不到這層面。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,我們開始做 PBL,透過 PBL 讓學生更好奇,重新對學習有好感。
目標感讓孩子堅強而獨立。好的 PBL 會針對每個孩子做到個人化學習,從專題中建立學生與社會或他人的共同目標。HTH 的高中生,必須去跟 HTH 合作的公司實習,該企業會和學生共同設計一個對公司有貢獻的專題,在過程中,學生體驗到「哇,原來我可以對公司有貢獻」,這就是「與他人建立共同目標」。
Q:作為全面 PBL 化的學校,你覺得哪些學科一定要教?
A:所有面向人類重要知識的科目都要教,因為這是讓學生瞭解社會運作的關鍵知識,包含人文學科(如:歷史、人類學等)、語言、科學、數學、藝術。我們也把加州教育局要求必須教授的學科知識,全數融進教學之中。學科知識是重要的,像一把透鏡,讓學生經透鏡看清世界,所以不能逃避,要把他融入教學中。
Q:在進行跨域教學的時候,怎麼跨域?
A:創校初期,一位老師兼任兩個學科,自然會融在一起教,現在則是讓兩位老師共同備課。我們在空間設計上別具巧思,把相鄰兩間教室的牆,做成旋轉門,兩班老師如果需要,可以把門打開,讓兩班的學生混在一起上課。
跨域的關鍵在於老師懂得整合學習(integrate learning),懂得運用、結合各種知識,懂得整合的人不一定是教育學院出身的,我們有位前波音飛機公司的工程師,直接轉行來教科學與數學,教得很好。能活用知識的人,就能把跨域教學教好。
▲ 一位HTH的學生,正在繪製一幅以三角函數波型圖為美的數學壁畫作業。林竹芸攝
Q:針對初次做 PBL 設計的老師,你會建議的第一個專案主題是什麼?
A:選個能解決區域內最常出現、最讓人頭痛的議題。可以找社區的需求,也可以問學生最困擾的議題是什麼。我們做過灣區水質問題,因為 HTH 座落在海灣旁。
要找老師自己最感興趣的議題,這點很重要,老師在這過程中,也跟學生一起在研究同一問題,如果老師感興趣,就能給學生更多啟發,巧妙的引導學生看見不容易想到的關鍵點,跟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學相長。而且老師的熱情,會感染學生,讓學生產生好奇。主題要依熱情所在來選,一面是學生熱情探索新知,一面是老師熱情追求深知。
主題出來後,要思考牽涉哪些學科知識。聖地亞哥灣區水質的問題,牽扯到歷史、科學、寫作、閱讀、化學、政治等多個學科。
好的專案主題,具備4個條件:1. 真實性(Authenticity) 2. 實用性(Efficacy)3. 成長心態(Growth mindset) 4. 社會/他人關連性(Sense of relationship to the community)。要做到跟他人連結,最有效的方式是讓高年級學生,做東西給低年級學生,例如讓高二生為高一生設計課程。等到學生習慣這種模式,就可以擴充到全校或社區,規劃校舍、設計社區美食廣場等。
▲ HTH學生為教室走廊天花板設計的裝置藝術。林竹芸攝
Q:用 PBL 教學,怎麼評分?
A:以學生「進步多少」來評分。專題一開始,就跟學生一起定義,進步多少算是A,並且讓學生自訂想要進步的方向,所以同樣得A,每個學生對一件事情的熟稔程度不一樣。我們先讓學生自打分數,老師再打分數,讓學生知道他也能為自己的成長發聲。
如果老師想用考試做評分標準也可以,但考試要設計得好。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長,感到評分能公正評估自己的進步。評分要讓孩子有自信、讓孩子勇於嘗試、不怕犯錯,要學會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評量(self-reflection)的過程。
當你用同一把尺同一刻度做為 A,那個 A(考試成績)就變成學生追尋的東西,而不再追尋自己的成長,已經達標的學生就會停下來。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「學會考試」,是「學會成長」,所以我們評量成長,鼓勵成長。遇到再優秀的學生,你也總能溫柔的推他前進,問他「這是你能做到最好的樣子了嗎?」
Q:PBL 適用於學習動機高的學生,但怎麼推動所有學生,往更好的自己前進呢?
A:盡可能的把孩子的作品,展示到外面去,放在博物館、書店等,或跟附近的咖啡廳合作,展出學生的作品。至少也要將學生的作品掛在學校的牆上、走廊上,總之,一定要找公共的場域展示。
HTH 會定期辦博覽會,展示所有學生的專題實做,邀請社區所有人前來觀賞,觀眾可以在攤位上,跟創作者對談,或使用學生製作的成品。因為怕在大家面前丟臉,很少有學生會做不好。
▲ HTH數學教室一隅,展出使用幾何圖形的植物吊盆所用的紙本模型。林竹芸攝
Q:做為家長,在選擇實驗學校時,怎麼判斷一所學校專題式學習辦得好不好?
A:家長可以問4個問題,來測試學校的專案設計有多完整。
1. 做這專案,學生在回答什麼問題?
2. 學生會想主動探索哪些學科知識?
3. 會有怎樣的成品?
4. 成品的觀眾是誰?
以上4題缺一在 HTH 就不算是好的專案,尤其,最後來參觀的觀眾要盡量設定為同學或老師以外的人,因此專案設計要花不少時間。如果那所學校有成果發表會,家長可以問那所學校的學生「是否喜歡自己做的作品?」如果專案設計得好,任何學生都會熱愛自已的作品。
好的專案也會讓學生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。過去曾發生某位低收入學生被排擠的事件,因此 HTH 的數學老師,設計了一個迴歸分析專題,讓學生拿聖地亞哥的家庭收入與學校成績做分析,學生發現數據顯示收入愈低,學校成績愈低的關聯性,班上一片譁然,引發熱切討論,該如何幫助低收入學生扭轉頹勢。你可以看到好的專題能引起學習動機,也能啟發學生良善的一面。
▲ 在HTH即使是做數學分析類的作業,也能成為牆上的成果展示 。林竹芸攝
Q:美國平均只有66%的高中生能進入大學,HTH 有98%能進大學,怎麼做到的?
A:我們的目標是把孩子100%送進大學,並盡可能的不要輟學。多接受4年教育,跟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,能得到的社會資源完全不同。因此我們鼓勵他們進大學,HTH 的課程設計,也是為協助學生能及早適應大學課程。另外,學生每年都會有「訪校日」,由各班組織參訪有興趣的大學,早點了解哪間大學適合自己。每個學生也都有固定的輔導老師,協助學生規劃升學管道、準備學習歷程資料。
在高三會有準備升學考試(如:SAT)的講座,點出考試的技巧,但不會為了考試而為個別科目授課。有些數學老師會在上課前、下課前20分鐘,各練習一些考試題目,但其實學生在專題實作裡,用到的數學和科學的難度,有時比考試更深。在規劃河岸腳踏車道、設計火箭,要反覆了解相關的數學、科學知識,才能用得出來,所以面對SAT的數學沒有那麼難。
▲ 每屆高中生的教室前面,都寫上該屆畢業的年份,將進入大學的興奮感帶進每天的學習歷程。林竹芸攝
Q:全用 PBL 學習的學生,在升學上會遇到什麼困境?
A:其實多數的大學,仍不夠看重專題實作的成果,即使在美國也一樣,所以不能完全忽視 SAT 成績。好消息是,有愈來愈多的大學,開始重視專題實做的成果。例如加州柏克萊大學看考試成績,也會同時將專題成果納入考量,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,則是先用成績刷掉一批學生,才去看專題成品,那對善於實作,不善考試的孩子不太有利。所以做為全面以 PBL 學習的學校,我們有專門的團隊,幫學生了解當下的升學管道,為他們找到向上學習的出路。
Q:這幾年教育不斷創新,有人開始思考「是否一定要念大學」,但 HTH 似乎很強調要進大學,你覺得「念大學」是必要的嗎?
A:除非孩子能找到更好的4年學習機會,不然我認為大學是很必要的。大學培養的溝通合作力、大量的閱讀、堅持不懈的能力等,都是進入社會需要的關鍵能力,如果不在大學培養,也一定要在其他地方培養。選擇完全離開學習的軌道,就會比同儕少學習4年,對孩子是不利的。教高中不是只教這3年,也要幫他們長遠的人生鋪路。
Q:你的學生覺得 HTH 這段特殊的學習經驗,讓他們跟一般學校出來的學生有什麼不同?
A:HTH 學生回來告訴我,他們看自己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:他們不畏懼跟大人對話、他們更珍惜大學的 office hours、更常組讀書會,因為他們知道「我為什麼在這(學校)」。
過去有個學生,轉學到 HTH 之前,經常逃課,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天天坐在教室裡。他轉學過來的第一天,又想逃課,被 HTH 老師帶回來,老師問他「你喜歡什麼」,他說「運動鞋」,他第一次規劃運動鞋設計的專題,就此展開了。現在,這位學生是紐約的運動鞋設計師。學生從專題中,看到學習能幫他們有力的實現自己想做的事,所以他們更珍惜,也更懂得規劃自己的學習。
如果再來一次,我不會叫 HTH 做「高科技高中」(High Tech High),我會叫他「遠征之旅」(Expeditionary Learning),因為學習就像一場遠征之旅,它有起有落,充滿未知,但一路上都是風景。
羅伯・李奧登(Rob Riordan)
現任:哈佛設計學院教育客座教授
經歷:2018年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得主、High Tech High (HTH) 共同創辦人、HTH教育研究所所長,具有超過40年的教學經驗,著有《為真實世界而教 Schooling for the Real World: The Essential Guide to Rigorous and Relevant Learning》
學歷:哈佛教育學院教育博士
文章來源:翻轉教育